首页  |  中文版  |  English
  当前位置  >  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徐僖院士专栏
徐僖院士专栏
转中国科学报: 追忆徐僖院士:最大心愿是中国人受到尊重
时间:2017-03-08 浏览:

慈祥至善乐施教铸长链惠佑后世 坚毅卓绝苦钻研凝卓体彪炳中华

■本报记者 彭丽

2月16日早上9点,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给老友电话拜年,电话那头声音高亢:“我们要保持联系啊。”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,这次通话竟成了永别。

毛院士的老友就是徐僖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,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,被誉为“中国塑料之父”。

在2月22日的遗体告别仪式上,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,送行的人挤满成都东郊殡仪馆大厅,人们遥寄哀思。现场悬挂的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老人的一生——“慈祥至善乐施教铸长链惠佑后世,坚毅卓绝苦钻研凝卓体彪炳中华”。

“我最大心愿是中国人受到尊重”

在告别现场,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锐双眼通红肿胀,她是徐老98届博士生,专程赶来看老师最后一眼。“本打算初五上成都拜年的,但老师非要我过了春节高峰期再来,没想到再也见不到了。”王锐说,相处的十几年中,老师的爱国精神给她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。

1921年徐僖出生在南京。12岁时离开父母寄居上海姐姐家,16岁时又随父母逃难到四川,那年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,他外祖父家的亲人无一幸免,巨大的悲痛给小徐僖留下了终身创伤,他发誓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。

1940年徐僖考入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,1947年考取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庚子赔款留美公费赴美国李海大学学习,毕业后他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,克服重重困难执意要回到祖国,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和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。

上世纪50年代初期,我国石油化工基础十分薄弱,高分子材料工业十分落后,国外对我国实施了禁运和封锁,塑料制品奇缺。怀着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塑料工业的梦想,徐僖提出开发五棓子塑料,并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棓酸塑料研究小组,进行五棓子塑料的中试研究。经过9年努力,终于建成第一个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、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材料生产的塑料工厂。

徐僖一生最大的心愿,就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。先生在国际高分子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国际交往中,他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。同事回忆说,在国际舞台上,徐僖不仅仅是科学家,还充当了政治家的角色。

1990年,为保证来年亚澳地区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能在我国如期召开,徐僖专赴法国尼斯汇报筹备进展。一些不友好人士竟以中国局势不稳定、不安全为由,提出更换地点。一个已经确定了的会议被如此否定,徐老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,他压住怒火毅然站起来从容应对各方刁难。在徐老的极力争取下,会议最终决定仍在上海举行。

“工作是他最大的爱好”

使国家富强起来,不受人凌辱是老人毕生的追求。为着这个追求,他一生都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
“反右派运动”开始后,徐老被定为“白专典型”强迫下放劳动。晚上大家睡着后,他还不睡觉,仍然看书到凌晨,第二天照常起来干活。先生说:“运动终究会过去,祖国有待建设,到时候科学技术可以派上用场”。

小女儿徐广荣告诉记者,父亲每天早上5点30分准时起床,会穿戴得整整齐齐,打上小领带,“他说为人师表一定要干净整洁”。收整完毕吃完早饭,9点会准时去办公室,风雨无阻。遇上事情多的时候下午还去上班。去世那天早上,徐老还跟保姆张阿姨念叨着第二天去上班。

“工作是他最大的爱好。”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评价。

1980年,年近六旬的徐僖在油田调研和外出开会时多次咯血,医生建议手术切除左下肺。“你先告诉我,我切除左下肺后还能不能工作,如果不能我情愿不手术,工作一天是一天。”

打开徐僖的办公室,各类书籍、杂志、报刊和信件整齐摆放在书柜里。写字台上还放着一本《中国科学技术前沿》。辞世前,徐老仍然担任国内两个权威学术杂志的主编。每一篇论文他都坚持审看,并亲自修改文章中的英文摘要。先生最后的手迹是一封写给国际高分子协会的英文信,落款是2013年2月14日。学生童长春赋诗凭吊:为科学奋斗终生是令人景仰的崇高精神。

“人生乐趣在于无私奉献”

老人离开前,曾嘱咐家人:丧事从简,不收钱物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这是徐老一贯的作风,节俭朴实、清廉自律。但他特别关心生活贫困的人,逢年过节总惦记着实验楼里的门卫、清洁工和送信师傅,还拿出自己的工资给他们买礼品,大包小包,年年如此。

先生一生最痛恨以权谋私。他虽然身兼数职,但是从不收取任何兼职报酬。大量的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,不便退还的就存在工作单位,资助贫困学生。当国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,先生总是慷慨解囊,多次捐助,回馈社会。

生前,徐老常说:“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,饮水思源,助人为乐。”2003年,他把获得“第三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”的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,用于资助、奖励省内贫困学生。学生们写信感谢徐爷爷。徐老回信勉励他们要乐观向上,不向困难屈服,通过自强不息地努力,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。

对自己的学生徐老也关怀备至,从学习到生活,事无巨细一一过问。四川大学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他“祖师爷”。

当然,先生也有严厉的一面,王锐教授说,徐老师对学术论文要求极其严格,会逐字逐句审阅,并对实验数据仔细核查,绝对不准学生弄虚作假。徐老常教导学生“学术是严谨的,来不得半点虚假,要反复验证才能得出结果”。王锐说很庆幸与先生相遇,老师的教诲让她受益终身。

辛勤耕耘六十余载,徐老创办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,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。桃李满天下的他一直没有满足,总期望着“能培养出更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,为人类幸福追求奉献的人才”。诚如科学网博主尚书勇所言:“失去徐老师像是失去了心中的一面旗子。先生,一路走好。”

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3-03-01 第7版 学人)

http://news.sciencenet.cn/htmlnews/2013/3/275139.shtm